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九十一章古董和败家(3/3)

头,它实际上是一个卖方市场。

古董商老贺应该算是个圈内的人,星期六、星期天他在潘家园有自己的临时摊位,平时则会在古董家具市场自己的摊位里呆着。老贺的摊位很小,两三平米的小格子里到处摆满了东西―之所以管那些填充物叫东西,是因为它们的确不一定是古董,其中甚至包括让人很怀疑出处的类似用坏了的手电和老式手机电池之类的东西―而它们中任何一样都用来出售。

很多收藏的大家都对现在收藏品市场上赝品横行表示过痛心。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白明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表示自己接触过很多收藏爱好者,收了一屋子的藏品大部分都变现不了,因为这一层次爱好者的东西80%都是假的,剩下的20%也不是什么入流的藏品,最后能卖得好的不过是一个赏瓶或者两个帽筒之类的。

而古董商老贺的收藏价值观却有点不一样。首先他认为没有一个公平的市场,收藏根本就不能算一种投资。至于捡漏,老贺认为这种情况要在如今这种对收藏品的疯狂挖掘里出现,几率大概和遭雷劈相仿。

老贺说,由于大众对现在古董价格普遍存在怀疑态度,所以对每个古董商来说每一次交易都很费劲,即使交易额只相当于一张盗版光盘的价格。他的经验是每交涉一笔生意大概需要用时30分钟,而且其中失败的案例还要占据大多数。

谈判艰难并不是说现在大众对古董更加内行,而是因为一般人越来越对古董失去了幻想和崇拜,在大家看来,这些貌似老旧的盆盆罐罐和一般的装饰品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一个精致的小玩意能以最便宜的价格成交,则可以摆到家里或带在身上作为炫耀,但如果买不到谁也不会为它而有多少遗憾。这里头可能有一个真理在起作用―什么东西都是越便宜越好。

由于这些原因,古董商们自己对商品的出价往往会信口开河,第一次报的价格一般超出其成本的10倍。但这对于有经验的买主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买主的还价战术是野战法,他们会在进行交易之处对好几个东西表现出兴趣,然后把这几样东西或者一起论价或者分开讨论,不让卖主看清自己到底想买什么。

如此往复几轮过后,一些脑子慢的摊主都忘了自己原来开价到底是多少,而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接近真实的底价,到这时候买主就掌握了主动,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买下来,当然运用这种战术的前提条件是买主要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和记性。而不少古董商为了让自己的现金流更好一点,有时会以成本价卖出自己的商品。当然这些古董也并不是什么珍宝,据说老贺过一段时间就会去北京周边的加工厂进货“古董”。

王海东很是感慨地说:“成也古董,败也古董,就是如此。”

古董这一行充满了险,很少有人会明白这一点的。但是王海东却是非常的明白,因为他吃过亏。

只有真正的吃过亏的人才会了解古董市场的可怕。

尽管是古董市场中有价值亿万的财富,但是,也是有因为古董而跳楼的人。

付生局沉思了一下说:“有些人就是想着赌一把,就把自己赔进去了。这一行玩玩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沉迷进去的话也未必是好的。”

王海东点点头说:“就是如此,如果是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那这样子的时候玩玩古董也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是要真的想要成为一个古董收藏夹的话,那这样子的时候就要看看荷包是不是满满的。”、

古董是有钱人的游戏,古今亦然。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