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古董和败家(2/3)

藏品,而且不收取图录费等杂费,这样的拍卖会拍卖成交率比较高,而且费用相对简单,但是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进入他们的拍卖圈子。

由于拍卖会的成交比率和拍卖品的最高成交价格都是体现一个拍卖公司江湖地位的重要指标,于是很多拍卖公司会选择动用手段把这两个指标拉高。

比如,把自己人的拍卖品拿到拍卖会上进行拍卖,然后再让自己人来竞购,这样虽然看上去拍卖场上你争我夺很是热闹,其实不过是左手换到右手;还有的会在拍卖品成交价格上做章,如果创下天价自然就会吸引社会各界的眼球,进而提高拍卖公司的知名度,所以有的拍卖公司可以把一般的拍卖品通过自己人的互相竞价将价格提得很高。

这时候如果有傻瓜加入竞价那就算他倒霉,如果没有,最后这次拍价也会创出个纪录来。但是这样成交出来的买卖,很多都不能在拍卖后实现现金兑现,因为那样的话需要向税务部门缴纳很高的营业税,如果拍卖成交而又没有真出钱,就既赚了名声又无需花费可谓一举两得。这种现象在现代艺术品收藏业界的操作要显得更露骨一些。如果不加修饰,很多拍卖会看上去不错的成交率要除以10才可信。

另外,中国对于拍卖公司资质的管理还是相对严格的,有的拍卖公司比如嘉德还有很强的政府背景。由于近年来的流动性过剩,收藏行业发展比较迅速,民间也就出了很多类似于拍卖公司的“交流协会”和“交易中心”,它们对那些抱有把收藏品变现的藏家收取高额费用,而实际成交率又非常低,即使出现有收购意愿的买家,他的收购价格可能也和卖家理想价位差几个数量级。而且其中还涉及藏品损坏或被偷换等法律方面的问题。所以,秦扬飞的变现理想几乎在拍卖会上不能实?现。

为了增加拍卖的成交率,一些拍卖公司还在付款形式上作了革新。在中博国际2008年春季拍卖会上,一幅何家英的《少女肖像》,落槌价为30万元,购买者当时付了50%的首付款即15万元,之后与中博国际拍卖公司签订了按揭贷款合同,由公司先向委托方支付剩余的50%款项,购买者即拥有了这幅拍品的所有权,在此后时间内定期还款。

对于这种按揭形式,很多业内人士不以为然,因为拍卖公司本身的营业范围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一般是拍卖业务,国家对金融管理是比较严的,如果该公司注册时没有获得放贷、金融业务的权利的话,属涉嫌超范围经营。

我们都知道房地产的按揭贷款是房产公司和银行联手进行的,拍卖贷款也应该和相关银行联办,买主定期向银行还款。但由于艺术品的真伪以及真实价值很难客观判断,以艺术品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银行可能不会轻易同意接受这种险。很多人认为按揭购买艺术品不但没有提高艺术品变现的可能性,反而说明随着银行货币紧缩政策和资本市场财富效应的消失,收藏品市场也开始越加萎缩。

秦扬飞本来也还希望在一个物商店把自己的古董收藏出手,但是那里的情景更令人失望。在琉璃厂一条街道上,大部分的商店只卖藏品而不进行收购。

秦扬飞总算找了一家收购藏品而且还算体面的物商店,但当营业员知道他是想向商店卖东西,而不是买东西以后,对他的热情也立刻降到了零度,而且不置可否地把他带到营业门面边上一小屋,里边堆着杂物而且充满了炝炒圆白菜的味道。

一个带着礼帽的中年人在椅子上打盹,看上去有点像1920年代的好莱坞影片《劳莱和哈代》里的情景,营业员对着中年人耳语几句后,中年人要求秦扬飞做鉴定,并说古董做了鉴定才有被收购的可能,而鉴定费用是100元,而且还发给证书。秦飞扬虽然不是行家里手但也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对方主要是为了100块的鉴定费,而这种证书,秦扬飞心里想“那我还不如到中关村去找个刻章办证的来得实惠一点”。

当然,秦扬飞这种外行藏家手里的东西不能变现,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不是古董收藏这个圈子里的人。老贺,一个古董零售商,把这个原因分析得很透:外行手里的收藏难以变现,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渠道。古董收藏这个行业和股票以及房子不一样,股票和房子都存在一个大家都能承认的市场,而且交易产品是可以用同一标尺衡量的,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也相对透明公平。但是古董就不一样了,每件古董互相都有差别,可能有真有假,可能有不同的稀缺性,所以不能用统一标尺来衡量它们的价值,没有统一的标尺也就没有统一的市场。对这些收藏品价值的估算是依靠收藏者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的,在没有统一市场的情况下,有经验的收藏者也就控制了藏品的流动渠道,为了利益,这些有经验的收藏者不会轻易让出渠道的控制权,而是自动地形成了一个圈子。

圈子外的藏家的收藏品变现可能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公平地变现;而在圈子里,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马未都的藏品变现就容易得多。所以在琉璃厂的市场中,看上去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弄得收藏品市场像是一个买方市场,其实在圈子里,对于一件好东西大家都争破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