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86章 无证行医?这是大国重器(2/3)



别人的大学四年,可以很轻松的谈恋爱、旷课、打游戏,甚至打工创业。

而医学生的四年,大部分时间都是抱着厚厚的一本本医书在看,不然就是在实习、在解剖、在做实验

好不容易熬过了大学四年,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但还根本没有资格行医。

需要进入正规的医疗机构,在职业医师指导下实习一年以上。

考到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后,再继续工作两年以上,才可以去考执业医师资格证。

换句话说。

同样是读大学,别人大学四年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开始工作。

而你学医的,你得先实习三年。

假如你在这一时间内,为了提高自身的学历,为了以后走的更远,你还要读研。

那么不仅时间更长,而且你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去做课题、去写论文。

等你学有所成,研究生毕业了,也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了,你差不多也已经快奔三了。

因为长期的熬夜学习、过度用脑,大部分都会出现聪明绝顶的现象,脱发白头都是很常见的。

而这个时候,同一时期高考的老同学,如果没有读大学的,差不多都在社会上打拼十年了。

必然有人靠着聪明能干而发家致富,而你这时候才刚刚有资格行医,想要提升资历和名气,你还得要继续熬。

再熬个几年十几年,混个副主任医师乃至主任医师,经济收入才会相当不错,但绝大部分人都熬不到这一步。

总之。

行医问诊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为了避免出现庸医,为了避免害人性命,医护人员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培养、选拔和考核,层层筛选、层层考核,才能尽可能的确保,培育出合格的医生。

漫长的时间、痛苦的过程,医学生们为了有朝一日能看病救人,付出了太多太多,而成功者少之又少,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也是理所应当。

不过这种严进严出的人才培养与考核体系,直接导致了一大问题,那就是能经过重重考验的医生太少了。

十几亿人口的华国,竟然只有三四百万医生,而且相当一部分,还集中在大城市,这能不导致医疗资源失衡和紧张吗?

毕竟医生也是人,是人就要需要考虑很现实的问题。

经济收入、个人前途、家庭生活、孩子未来等等。

你不可能让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拿着微薄的工资,守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小医院里。

那不仅仅是对他医术的浪费,更是对人才的辜负,像他这种人才,就应该到省级以上医院工作。

那样不仅可以让更多病人获益,他本人薪资待遇更好,他家人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只是这样一来,好的医护人员都往城市跑,越牛逼的医生就越往大医院集中,又会导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人们一旦得了什么大病,往往根本信不过乡镇的卫生所、市县的普通医院,都想要到省级大医院去看病。

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小地方的小医院人流量极少,不少医护人员工作无法饱和,而大型医院的病人却又太多太多。

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不是一天两天了,就算搞分级制度、报销制度等等,鼓励人们先在中小医院看病,但依然都不见效,很多人依然还是更相信大医院。

但大医院再大,医护人员和设施设备也是有限的,面对人山人海般的病人,根本就不够用。

挂号太难、看病排队、床位紧张,更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

没办法!

华国什么不多,人特别多。

每天都有人生老病死,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大家就不像以前那样,因为穷而放弃治疗。

如今有了钱后,但凡遇到点大的疾病,都愿意往大医院跑,都相信大医院的检查诊断更权威、治疗方案更科学。

像什么乡镇卫生院,去看感冒发烧咳嗽还行,就算分娩医疗技术很成熟,卫生院医生也能够接生,但人们也更愿意去县医院。

医疗资源不足,还分布不均,这便是长期存在的一个尴尬现状。

凌峰想要研发智能医疗设备,来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技术欠佳等一系列问题,想法固然是不错。

但张旭沣认为,这种想法实在是有点超前。

经过很多年培养和考核,经受住了重重考验,而筛选出来的医生们,绝对专业知识过硬,或许会治不好病人,但基本不会害死病人。

而凌峰的智能医疗设备呢?

它们读过几年的医书?做过多少实践?参加过多少次考核?

以为将各种医书、论文和治疗案例,变成了一串串数据之后,让人工智能学习一下,就能看病救人了吗?

这跟随便看了几本古籍医书,就自认为是神医转世,然后就开始看病救人的江湖郎中草菅人命,又有什么区别?

即便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