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七章捕龙长缨今在手(2/3)

近处的草原尽收眼底。

“赵县长,你费心了,这个位置真的很不错,作为我们纪念为抗战牺牲的烈士们的陵园条件可以。你们县政府辛苦了。”

“张总,能为牺牲的将士们出点力,是我们的荣幸,何谈辛苦。明天就是纪念碑奠基典礼的日子,张总,我现在组织人清理场地,布置会场,你看还有什么要求的吗?”

张天宇点头示意,没有挑什么毛病。

这时张大彪走过来,跟张天宇敬礼道:“张总好!”

张天宇回个礼说:“大彪,明天你们负责这里的安全和阅兵工作,准备的怎么样了?”

“张总放心,一纵全体已经准备完毕。”

“你们现在是新编第一师,不要再提一纵的字样,记住了。”

“报告张总,记住了。”

张天宇看张大彪总是一副军人正规的样子,微笑着也就没说什么,私下里两个人关系很融洽,但张大彪在外人面前一直表现的规规矩矩。在张大彪和赵连举的带路下,对准备新建的烈士陵园进行了细致的询问和实地的考察。

这一转悠就接近中午了,火凤凰着急的小声跟张天宇说:“快中午了,早点回去吧。”

张天宇明知故问说:“中午着什么急,你饿了?”

“你是不是没有醒酒呀,我哥今天回来了。”

张天宇哈哈笑着着说:“你就说想你哥不就行了,他呀也快回来了,咱们回去吧。”

一对对身穿崭新的军装、背着各式武器、迈得整齐的步伐的队伍走进多伦,多伦的百姓都在夹道欢迎这只精神抖擞的军队。在他们的队伍中,还有很多穿着百姓服装的各种人士,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这是华北爱国人士和学生,他们跟随霍明生的六十四师首先来到了多伦。

一个年轻的身穿少将军服的军官走到张天宇面前,大声说道:“张总,第六十四师师长霍明生前来向你报告,全师共计五千一百八十六名战士,现在全部到齐,请张总检阅。”

“霍师长,你们辛苦了!”张天宇先是跟霍明生握一下手,接着对战士们说道:“六十四师的战士们,你们辛苦了!古北口一战,你们打出中国军人的气概,大涨了中国人的志气,你们是好样的!”

全场传来热烈的掌上,这热烈的掌声直达云霄。

翻译在一旁向彼得罗夫转译张天宇的话,彼得罗夫望着这英雄的队伍不断的点着头,他也融入这激动得海洋中。

1933年4月5日,天空飘着小雨。

在察哈尔省的多伦县城外,几千名二十二军战士冒雨持枪站在一个新要兴建的烈士陵园的基地,大家神情肃穆,凝视着前方。

多伦县的上万名群众自发的冒雨来到这里,观看着庄重的历史时刻。

张天宇没有戴任何雨具,和在场的几千名官兵一起在雨中等待着时间的到来。

二十二军的主要将领扬子升、张大彪、张中齐等人都在旁相陪,苏联特使彼得罗夫、刚卸任代理省长的仵墉、新任察哈尔省长鹿钟麟、冯焕章的联络官、中共在察哈尔的代表、多伦沽源张北三个县的代表、内蒙一些主要部落的首领、多伦一带的宗教代表都出席在主席台上。华北一带的一些记者也应邀来到这里。

十点整,随着十八声礼炮的轰隆声,张天宇走上了主席台。

“尊敬的先生们,女士们,各族同胞们,我可爱可尊敬的战友们:

九·一八,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的9月18日,日寇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从那天起,中国人经历了江河沦陷、生灵涂炭的苦难岁月,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日寇的铁蹄在数月内踏遍的东三省,旋即建立伪满洲国,分裂我国土,至我东北三千万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三千里锦绣河山尽失倭奴之手。今年,他们悍然出兵热河,意指长城,面对华北,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为复我国土,救黎民于苦海,切扶大厦之将倾,我中华男儿以复我国江土,以存中华民族之人格,誓抛热血头颅,不顾敌我强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必败而战之,明知有死而赴之。在火线上,在敌机下,在敌人暴行中,英勇捐躯,两年来,仅我军将士阵亡凡三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人,在此,谨向我民族英烈致沉痛的哀悼,谨向英烈之遗孤遗族致亲切的慰问。

尊敬的先生们,女士们,各族同胞们,我可爱可尊敬的战友们!

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我深信我们东方这只巨狮马上就会觉醒。我们全国同胞的热血,都愿意奔放到抗日的战壕里,有识之士都将前仆后继,慷慨赴国难,现在整个民族的命运,抓在我们手里,我们大家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只有我们血染过的山河,更值得我们和后世讴歌和爱护。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下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们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于亡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