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933章 有追求的富N代(2/2)

张单曲专辑了,人生第一次做

有意义的事情,高兴啊!

拿出去,铺货到很多音像店里去卖,结果悲剧了,一张都没卖出去。

给彼得-博萨打击得够呛。

小伙性格好,不怨天,不尤人,从自己身上找毛病,闭门思过找原因,觉得是自己的才华不够高,于是拉了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加盟了班得瑞乐队,其中一人就是后来的班得瑞乐团的团长奥利弗-施瓦茨,也就是今天正跟彼得-博萨吵架的这位仁兄。

三人合伙了没一年,走了一个,据说,那人实在受不了彼得-博萨。工资给得再高也没用,那人就是要走。

班得瑞只剩哥俩了,这俩人倒是脾气对路,理念吻合。尤其施瓦茨很认同博萨对抒情音乐的理解,用大自然的原声来创作音乐,做出世界上独一无二风格的纯音乐。

为了实现两人共同的理想,哥俩经常扛着录音设备跑进阿尔卑斯山,录制风声、河流声、鸟鸣蛙叫,诸如此类。

有了灵感时,彼得-博萨便把自己的创意哼出来,奥利弗-施瓦茨用曲谱记下来。回到他们在库尔的据点,施瓦茨便尝试用各种乐器进行演奏,作出初步的曲子。

每隔一段时间,把曲子的拷贝寄给一支牛掰的乐团,请他们去编曲加工,以交响乐的形式演奏出来,再酌情加入彼得-博萨指定必须加入的大自然的声音,也就是各种动物叫唤声。

有的时候,彼得-博萨只有一个大致的旋律构思,不足以撑起一首曲子。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只有几句旋律,一首曲子的90%内容他也没思路。

尽管彼得-博萨出价不含糊,但牛掰的乐团人家有自己的固定工作任务,不可能随时与博萨的爱好做完美的时间衔接。

这种情况出现了好多次,奥利弗-施瓦茨便发动他的人脉关系,从整个德国的音乐节找人帮忙。

大作曲家懒得理他,人家觉得这是富人家的孩子在胡闹。

于是施瓦茨拿着博萨给的充足经费,网罗了一帮子配乐师、酒吧dj、后期音效师等等,大伙凑在一起,商量着,讨论着,争执着,把彼得-博萨的创意给弄得丰满起来,作出完整的一首曲子。

从1991年年底到1992年现在,算上《仙境》在内,班得瑞攒了3首单曲。彼得-博萨原本打算,在1992年年底发行完整版的《仙境》专辑,但曲子数量严重不足,一张专辑需要10到12首,他差了一大半。

以施瓦茨网罗的那支杂牌军创作团队,凑几首曲子是不难的,但彼得-博萨不答应,宁可迟一年推出专辑,也绝不能粗制滥造。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